人大招生看点•学院篇 | 法学院
教育部卓越法治人才培养基地;含法学专业,法学-新闻学、工商管理-法学双学士学位复合型人才培养项目;含赴哈佛大学、鲁汶大学、莱顿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院校免学费交换项目,中日韩三国政府奖学金支持的亚洲校园项目,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的"中欧欧洲法国际组织后备人才培养项目",悉尼大学法学院"LLB+JD"双学位项目。
学院特色
跻身世界一流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是中国当前最具学术声誉和影响力的高等法学教育机构,被誉为中国法学教育的“工作母机”和“法学家的摇篮”,是引领法学教育的重镇、凝聚国内优秀法律人才的平台和沟通中外法学交流的窗口。在教育部2004年、2009年、2012年、2017年四次正式公布的全国一级学科评估排名中,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在全国法学学科中均排名第一或A+,并开始跻身于世界一流法学院行列。2017年首批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2019年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习近平总书记为法学院高铭暄教授颁授“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奖章
开创“一体多维、二元融合”人才培养机制
以法学知识更新为基础,以课程体系改革为核心,以实践项目创新为依托,着力开发满足个性化需求的特色培养项目、产出立足重大现实问题的教学素材、搭建科研与教学的畅通转化平台,探索“一体多维二元融合”新型法治人才培养机制,培育德法兼修的卓越法治人才。该教学成果荣获第八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领跑未来
成立未来法治研究院,聚焦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挑战及法治前沿问题,促进法学与当代科技发展及司法实践紧密结合,通过建设有效回应新科技革命挑战的课程体系、开展“数据法学”荣誉辅修学位项目、建设数据法学实验室、举办前沿研读活动、加强国际研究合作,探索掌握前沿知识与具备实践能力的复合型法律人才培养路径。
2020年10月,第三届“21世纪世界百所著名大学法学院院长论坛”在中国人民大学成功举办
立体化奖励资助体系
建立并完善奖助体系,涵盖特设类、学习学术类、创新创业类、文艺体育类、服务贡献类、竞赛展评奖励、发展支持奖励等7大类、51项奖助学金。校级、院级奖学金覆盖率达50%,对经济困难学生100%资助。
专业介绍
法学专业
培养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要求,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良好法律职业道德,系统掌握法律专业知识,了解国内外法学发展动态,具有宽广国际视野、良好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独立分析和解决法律问题能力,具备自我学习、自我研究和创新能力,能够面向未来,适应新时代、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新要求的卓越法治人才。
双学士学位复合型人才培养项目
与新闻学院和商学院强强联合,设置“法学-新闻学双学士学位培养项目”与“工商管理-法学双学士学位培养项目”,培养跨学科复合型人才。
分类培养
学术为本
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实现本科生与著名教授面对面交流。实施本科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培育高端学术人才。资助学生自办《法苑》和《人大法律评论》,培养本科生学术研究旨趣和学术鉴赏能力。鼓励本科生自主科研,参加全国挑战杯科技作品大赛。推荐本科生优秀学术作品在核心刊物发表;选拔优秀本科生赴牛津、哈佛等国外名校参与学术交流或者攻读学位。
“中欧欧洲法国际组织后备人才培养项目”学生在联合国人权高专办实习
国际视野
实施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战略,立足校内教研平台(国际商事争端预防与解决研究院、人权研究与教育中心等教研机构)、校外实务平台(最高人民检察院、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等法律实务部门)和国际型人才培养平台(联合国总部、欧洲人权法院等国际组织,哈佛大学等海外名校),打造涉外法治课程体系,培养满足国家战略需要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涉外法治人才。与50余所世界知名法学院校建立学生交换项目;与悉尼大学法学院开展“LLB+JD”双学位培养项目;是牛津大学法学院选定的开展本科生交换项目的唯一中国合作伙伴;是与哈佛大学法学院建立全面合作伙伴关系的唯一中国法学院校;与日内瓦大学法学院开展“中欧欧洲法国际组织后备人才培养项目”,培养“双语双法”国际组织法律人才;开展首批中日韩政府亚洲校园项目唯一的法学项目,培养能够推动东亚共同体法治形成与发展的人才。
寓教于用
开设刑事、民事、环境、残障人权益保障、互联网金融等法律诊所课程。改革案例教学,强化模拟法庭教学,增加律师实务教学和特殊技能培训。建立学生发展辅导室,举办职业发展工作坊,制定个性化职业生涯规划。构建理论界与实务界“双师同堂”教学模式。与哈佛、牛津等名校开展远程视频教学。将JESSUP国际模拟法庭课程化。建设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与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等合作建设43个法学实践教育基地。成立全国首家律师学院,启动未来律师养成计划。
法学院与哈佛大学进行远程视频课程
毕业去向
毕业生就业前景广阔,主要去向包括各级党政机关、司法机关、事业单位、知名律所、央企国企、外资企业、国际组织、公益组织等。平均每年40%-50%的本科毕业生于国内顶尖名校读研,15%-20%的本科毕业生赴世界一流大学留学。近五年本科毕业生境内升学前五位高校为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境外及香港地区升学前五位高校为哈佛大学、西北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香港大学、牛津大学。
优秀校友
肖扬(已故) 中共第十五届、十六届中央委员。曾任最高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首席大法官。
张军 中共第十九届中央委员。现任最高人民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首席大检察官。
李适时 曾任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主任,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李放 著名法学家,新中国法学理论学科、吉林大学法学学科的重要奠基人,曾获中国法学会“全国杰出资深法学家”称号。
巫昌祯(已故) 著名法学家,中国政法大学教授、中国法学会婚姻家庭法学研究会名誉会长,曾获中国法学会“全国杰出资深法学家”称号,第七届、第八届、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
张晋藩 著名法学家,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曾获中国法学会“全国杰出资深法学家”称号,曾任国务院第二届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
刘海年 著名法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曾获中国法学会“全国杰出资深法学家”称号,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所长。
郭明瑞 著名法学家,山东大学人文社科一级教授,曾任中国法学会民法学研究会副会长,烟台大学校长。
吴汉东 著名法学家,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文澜学者资深教授,兼任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法学学部委员、中国法学会知识产权法学研究会名誉会长,曾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校长。
公丕祥 著名法学家,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曾获首届“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称号,曾任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党组副书记,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党组书记,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兼校长,第九届、第十届、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
陈兴良 著名法学家,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曾获“全国十大杰出中青年法学家”称号。
宋鱼水 中共第十九届中央候补委员,全国妇联副主席(兼)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兼政治部主任,荣获“最美奋斗者”等荣誉称号。
梁美芬 香港执业大律师,第五任全国人大常委会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委员会委员,香港立法会议员,曾获“香港十大杰出青年”称号。
徐建 著名律师,曾任深圳市第四届律师协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律师学院首任院长。
肖胜方 著名律师,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律师协会会长,曾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律师”“全国维权十大杰出律师”。
方燕 著名律师,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陕西省律师协会副会长,曾获“陕西省三八红旗手”“陕西省优秀律师”称号。
师虹 著名律师,第一位被任命为国际商会仲裁院国家委员的中国律师,入选《国际商事仲裁世界名人录》,被钱伯斯《全球商业领域卓越律师》推荐为仲裁领域的第一等级(Band1)律师。
杨长缨 著名律师,瑞生国际律师事务所(Latham&Watkins)资本市场部全球副主席及大中华业务主席,被《国际金融法律评论IFLR1000》评为“2018年300名全球顶尖女律师之一”,曾获“2016年亚洲最佳证券律师”称号。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欢迎你的加入
推荐阅读
图文/法学院
排版/寇涵傲